两年交付 70 多个 AI 智能体后,我留下的 16 条笔记

写给想用 AI 做产品的你,也写给正在做产品的我自己


开场白:为什么值得你花 10 分钟读完这篇文章?

过去 24 个月,我带着团队把 70 多个 AI 智能体(Agent)交到客户手里。它们有的每天帮销售团队复盘话术,有的替讲师自动生成课程大纲,还有的像顾问一样陪用户写完一整份商业计划书。
这一路,我们踩过坑,熬过夜,交过学费,也总结出一套可复制的方法。今天我把这些经验拆成 16 条笔记,全部公开。读完你能直接拿去用,不必再走同样的弯路。


目录

  1. 智能体到底比 ChatGPT 多了什么?
  2. 16 条实战笔记逐条拆解
  3. 常见疑问 FAQ
  4. 把笔记变成行动:一份 7 天落地清单
  5. 写在最后:把 Agent 变成你的数字分身

1. 智能体到底比 ChatGPT 多了什么?

ChatGPT 真正的智能体
一问一答,上下文容易丢失 长记忆,能跨会话延续对话
通用回答,难以聚焦任务 有明确边界,围绕目标推进
无用户反馈闭环 有日志、评分、迭代机制
用完即走 越用越懂你,像老朋友

一句话总结:ChatGPT 是百科全书,智能体是“带任务的私人教练”。


2. 16 条实战笔记逐条拆解

每条笔记都附上“为什么重要”和“怎么做”两部分,方便你立刻上手。

1) 指令质量决定 AI 的下限,知识库质量决定上限

为什么重要
再强大的大模型,遇到含糊的 Prompt 也会答非所问;再聪明的 Agent,没有结构化知识也只能空转。
怎么做


  • 写 Prompt 时先写“角色+任务+输出格式”三段式模板。

  • 知识库用 Markdown 分级标题,方便 Agent 快速定位。

2) 通用级 Agent 的真正壁垒是“长记忆 + 长陪伴”

为什么重要
用户一旦感觉“它记得我上次说过什么”,粘性就会指数级上升。
怎么做


  • 用数据库把用户偏好、历史对话压缩成向量,每次对话前检索。

  • 定期提醒用户“我帮你记住了××”,强化陪伴感。

3) 打动用户的不是“能做事”,而是“懂我”

为什么重要
工具遍地都是,但“懂我”才会产生信任。
怎么做


  • 设计情绪识别分支:检测到用户低落 → 先安慰 → 再推进任务。

  • 在对话里调用用户昵称、上次提到的小目标。

4) 训练 Agent 其实是在训练一个“专业人格”

为什么重要
用户把 Agent 当“人”看,稳定性和一致性就成了生命线。
怎么做


  • 给 Agent 写一份“人格说明书”:性格、口头禅、禁忌。

  • 每次更新模型时跑回归测试,确保人格不走样。

5) 智能体不是 ChatGPT 的皮肤,而是一种产品重构

为什么重要
没有输入逻辑、输出格式、行为路径的 Agent,只能算高级玩具。
怎么做


  • 用流程图画出“用户输入 → Agent 处理 → 系统调用 → 结果输出”的全链路。

  • 为每条路径写异常分支,比如用户输入“退出”时如何优雅结束。

6) 不要追求万能 Agent,要追求“人设可复制”

为什么重要
万能等于平庸,垂直人设才能形成小型 SaaS。
怎么做


  • 把“课程顾问”“销售教练”“方案咨询师”拆成三套 Prompt + 知识库。

  • 用脚本批量生成同类角色的差异化副本,一键上线。

7) 好 Agent 的核心能力是“引导用户完成目标”

为什么重要
百科式回答谁都会,带路人才稀缺。
怎么做


  • 设计“提问-判断-推进”三步曲:先问背景 → 判断阶段 → 给出下一步动作按钮。

  • 在界面里加进度条,让用户看到“离目标还有 2 步”。

8) 真正的壁垒是数据、场景、反馈、迭代的闭环

为什么重要
技术日新月异,闭环才是护城河。
怎么做


  • 日志结构化:时间戳、用户 ID、意图、满意度。

  • 每周跑小版本迭代,把低分对话回炉重训。

9) 给 Agent 输入“结构”胜过输入“内容”

为什么重要
知识点会过时,结构永不过时。
怎么做


  • 用模板化写作:背景-冲突-解决方案-行动号召,而不是堆金句。

  • 让 Agent 先学模板,再填内容,输出永远整齐。

10) 没有持续更新机制的 Agent 是一次性玩具

为什么重要
需求、知识、场景都在变,不更新就死。
怎么做


  • 把知识库拆成“主干 + 热点”两层,主干月度更新,热点日更。

  • 上线“一键反馈”按钮,用户可标记过时信息,运营 48 小时内处理。

11) 越拟人,越要设计边界与责任

为什么重要
Agent 代表品牌,说错一句话就可能引发公关危机。
怎么做


  • 列出“绝不回答”清单:医疗诊断、法律建议、政治立场。

  • 出现越界请求时,统一回复“抱歉,我无法提供此内容”。

12) 最适合落地的场景:高频、刚需、信息密度大

为什么重要
低频场景用户记不住,刚需才能养成习惯。
怎么做


  • 用表格对比候选场景:

    场景 频次 刚需程度 信息密度 结论
    会议纪要 每天 首选
    星座运势 每周 放弃

13) Agent 不是替代人,而是升级人

为什么重要
告诉用户“你会被取代”只会吓跑他们。
怎么做


  • 宣传口径改为“让新人干老手的活,让你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”。

  • 在案例里展示“新人 + Agent”如何 3 天达到老手水平。

14) 对话只是交互,流程闭环才是价值

为什么重要
用户要的是结果,不是聊天。
怎么做


  • 设计状态机:待收集信息 → 待确认 → 待调用接口 → 已输出结果。

  • 每个状态都有超时提醒,防止用户悬在空中。

15) 能赚钱的 Agent 不是做得多牛,而是用得多顺

为什么重要
上手门槛越低,商业价值越高。
怎么做


  • 3 分钟教程:一张图 + 三句话。

  • 15 分钟模板:用户填 5 个空格就能拿到完整报告。

16) 终极形态:你的数字分身

为什么重要
当 Agent 拥有你的认知、方法论、表达方式,它就能在你睡觉时继续创造价值。
怎么做


  • 把你的 100 篇过往文章、10 套方法论、3 种表达节奏全部向量化。

  • 设置“自动回复 + 主动推送”双模式,白天陪你,夜里替你跑。

3. 常见疑问 FAQ

Q1:我没有技术背景,能做智能体吗?
A:可以。把“人格说明书 + 知识库 + 流程图”写清楚,交给开发者或用低代码平台即可。

Q2:知识库多大才够用?
A:先聚焦一个垂直场景,30~50 篇高质量文档就能跑通 MVP(最小可行产品)。

Q3:怎么判断 Agent 是否成功?
A:看 3 个指标:


  • 次日留存 > 40%

  • 单轮对话平均得分 > 4.2/5

  • 用户主动分享率 > 10%

Q4:如何避免 Agent 说错话?
A:三步:

  1. 给知识库加“引用来源”字段;
  2. 对答案做相似度校验,低于阈值就回退到安全回复;
  3. 人工抽检每日 TOP100 对话。

4. 把笔记变成行动:一份 7 天落地清单

天数 任务 交付物 预计耗时
Day1 选定垂直场景 场景选择表 2h
Day2 写人格说明书 1 页 PDF 3h
Day3 整理知识库 30 篇 Markdown 4h
Day4 画流程图 流程图 + 异常分支 3h
Day5 写 Prompt 模板 3 套(角色+任务+格式) 2h
Day6 联调测试 10 组测试用例 4h
Day7 上线灰度 灰度报告 + 改进清单 2h

5. 写在最后:把 Agent 变成你的数字分身

AI 不是写稿机器,而是能力的放大器、人格的外延体、品牌的分身。
当你拥有可复制的知识结构、人格价值和洞察系统,Agent 就不再是工具,而是另一个你。
到那时,你睡觉,它工作;你旅行,它签单;你写作,它帮你发 newsletter。
一切才刚刚开始,祝你早日拥有自己的数字分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