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一名在机器学习领域工作多年的研究者,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:为什么人类可以持续学习新知识而旧知识不会遗忘,但AI模型却做不到?最近,Google Research团队提出的Nested Learning(嵌套学习)范式给出了令人振奋的答案。这项发表在NeurIPS 2025的研究,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了深度学习的架构设计,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真正持续学习AI系统的大门。

在本文中,我将用最通俗的语言,带你深入理解这项突破性工作的核心思想、技术实现和实际价值。无论你是AI从业者,还是对人工智能未来充满好奇的技术爱好者,这篇文章都将为你提供清晰的认知框架。

引言:当AI患上”顺行性遗忘症”

想象一下,如果你的记忆只能维持在一个极短的时间窗口里——你能记得童年往事,却无法记住今天早上吃过什么,每分每秒都在体验”全新的现在”。这种被称为顺行性遗忘症的神经疾病,恰恰道出了当前大语言模型(LLM)的核心困境。

我们的LLM就像一位患有顺行性遗忘症的患者:

  • 它的”长期记忆”被冻结在预训练阶段结束的那一刻
  • 只能依赖上下文窗口这个”短期记忆”来处理新信息
  • 一旦信息滑出窗口,就永远无法真正被模型”记住”

传统的解决方案——持续微调模型参数——会带来灾难性遗忘(Catastrophic Forgetting):学会新技能,就忘记旧本领。这就像填字游戏,填上新词却擦掉了旧词。

核心突破:Nested Learning范式

Nested Learning的核心洞察很简单,却极具颠覆性:不要把深度学习模型看作一个被单一优化规则训练的整体网络,而应视为一组相互嵌套、并行运行的多层次优化问题。

什么是”嵌套”?用人话解释

想象你在学习弹钢琴:

  • 第一层(快速更新):手指肌肉记忆,每次练习都在调整
  • 第二层(中速更新):曲目熟练度,需要多次练习才能提升
  • 第三层(慢速更新):音乐理论理解,几年才有一次顿悟

每个层次有自己的”更新频率”和”学习节奏”,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你的钢琴学习系统。Nested Learning正是将这种思想数学化,应用到AI模型中。

从技术角度看,Nested Learning揭示了一个深刻事实:模型架构和优化算法本质上是同一概念的不同层次。注意力机制、前馈网络、优化器(如Adam)都可以统一理解为联想记忆模块(Associative Memory),只是它们的更新频率不同。

联想记忆:连接一切的核心机制

在Nested Learning框架中,联想记忆被定义为:一个将”键”(keys)映射到”值”(values)的算子,通过优化目标函数来学习这种映射关系。

这个概念听起来抽象,但实例很具体:

  • 标准注意力机制:将输入token(键)映射到其他token的信息(值)
  • 反向传播过程:将数据点(键)映射到局部误差信号(值)
  • 动量优化器:将过去梯度(键)映射到当前更新方向(值)

每个模块都在压缩自己的上下文流(Context Flow)——也就是它所见过的信息序列。更新频率越高的模块,处在越”内层”,处理越即时的信息;更新频率越低的模块,处在越”外层”,存储越持久的知识。

三大技术支柱详解

基于Nested Learning范式,研究团队提出了三个核心创新,每个都直击当前AI系统的痛点。

1. Deep Optimizers:让优化器也”深度学习”

传统优化器(如带动量的SGD)有个隐藏缺陷:它们用简单的点积相似度来衡量梯度关系,忽略了不同数据样本之间的深层依赖。这就像用一把直尺测量复杂的曲面,精度必然受限。

Nested Learning视角下,优化器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模块,应该用更强大的目标函数来训练它。

技术实现路径

研究团队提出了深度动量梯度下降(Deep Momentum Gradient Descent, DMGD)

  1. 从点积到L2回归:将内部目标函数从点积相似度改为L2回归损失,使优化器能更好地管理有限记忆容量
  2. 线性到非线性:将动量项从线性矩阵升级为MLP(多层感知机),大幅提升梯度建模能力
  3. 引入非线性输出:在动量输出上应用非线性函数(如Newton-Schulz迭代法),自然推导出Muon优化器

用通俗的话说:我们不再让优化器”死记硬背”梯度,而是让它学会”理解”梯度的模式和结构,做出更智能的更新决策。

实际收益

在长序列训练场景中,DMGD展现出更好的梯度序列记忆能力,特别适合处理token间存在强依赖的自然语言任务。实验表明,这种优化器对数据噪声更鲁棒,收敛曲线更稳定。

2. Continuum Memory System:记忆不是二元的

传统Transformer的记忆观很粗糙:

  • 短期记忆:注意力机制,处理当前上下文
  • 长期记忆:前馈网络,存储预训练知识

但人脑的记忆是连续的频谱,从秒级到年级分层存储。基于此,Nested Learning提出了连续记忆系统(Continuum Memory System, CMS)

CMS的工作原理

想象一串串联的MLP模块,每个模块有自己的更新频率块大小

输入 → MLP(f₁) → MLP(f₂) → ... → MLP(fₖ) → 输出

其中每个MLP(fₗ)的参数每C⁽ˡ⁾步才更新一次,形成一个时间尺度的金字塔

  • 高频模块(f₁):每16步更新,处理瞬时模式
  • 中频模块(f₂):每1M步更新,捕捉短期趋势
  • 低频模块(fₖ):每16M步更新,固化长期知识

标准Transformer只是CMS的特例(k=1, 单一频率)。这种设计直接对应大脑多时间尺度的突触巩固过程:海马体快速编码新记忆,皮层在睡眠中慢速巩固。

对持续学习的意义

CMS让模型真正具备了在线记忆巩固能力。新信息不再只是短暂停留在注意力窗口,而是能根据重要性,被不同频率的模块捕获和存储。这从根本上解决了”信息滑出窗口即消失”的问题。

3. HOPE架构:自修改的Titans升级版

为了验证Nested Learning的实用性,团队构建了**HOPE(Hybrid Optimized Plasticity Ensemble)**架构。它是基于Titans模型的自修改变体,集成了CMS模块。

Titans的局限与HOPE的改进

Titans是Google去年提出的长记忆架构,能通过”惊讶度”筛选重要记忆,但它只有两层参数更新(慢速权重+快速记忆),导致一阶上下文学习能力受限。

HOPE做了两大关键改进:

  1. 自修改机制:模型不仅能存储记忆,还能学习如何优化自己的记忆更新算法。这通过自指过程实现,理论上支持无限层次的上下文学习
  2. CMS集成:将单一记忆升级为连续频谱记忆,上下文窗口可扩展至1600万token

用图灵机的类比:Titans是一台能读写的机器,而HOPE是一台能修改自己读写规则的机器,智能程度跃升了一个维度。

架构对比

特性 Transformer Titans HOPE (Nested Learning)
记忆层次 短期(注意力) + 长期(静态前馈) 双层(慢权重+快记忆) 连续频谱(k层CMS)
更新频率 固定(训练时) 2级频率 多级自适应频率
自修改能力 有限 完全自指优化
上下文长度 受窗口限制 可扩展但固化为一级记忆 1600万token+频谱存储
持续学习 灾难性遗忘 部分缓解 根本性解决

实验验证:数据不会说谎

为了证明Nested Learning的有效性,研究团队在340M、760M和1.3B三个参数量级上,进行了全面的对比测试。

语言建模与常识推理

在WikiText和LAMBADA数据集上的困惑度(perplexity),以及PIQA、HellaSwag、WinoGrande等8个常识推理任务上,HOPE展现出强劲性能:

340M参数规模

  • HOPE:Wiki困惑度26.05,LMB 29.38,平均准确率46.90%
  • 对比Transformer++:Wiki 25.21,LMB 27.64,准确率48.69%
  • 差距较小,但HOPE已展现竞争力

760M参数规模

  • HOPE:Wiki 20.53,LMB 20.47,平均准确率52.26%
  • 对比Titans:Wiki 20.04,LMB 21.96,准确率51.56%
  • 在长文本建模上超越Titans

1.3B参数规模

  • HOPE:Wiki 15.11,LMB 11.63,平均准确率57.23%
  • 对比最强基线Titans:Wiki 15.60,LMB 11.41,准确率56.82%
  • 在保持长文本优势的同时,短文本性能追平甚至超越

关键发现:随着模型规模增大,HOPE的相对优势更明显,显示出Nested Learning的规模友好性

长上下文能力:Needle-In-Haystack测试

在”针在干草堆里”(NIAH)测试中,模型需要在长达数百万token的文本中定位特定信息。HOPE的表现远超基线:

  • 16M上下文窗口:准确率保持在85%以上
  • 记忆检索效率:比标准Transformer快3-5倍
  • 遗忘率:在持续输入新信息后,旧信息保留率提升40%

这得益于CMS的分层存储策略:重要信息被高频模块快速捕获,同时低频模块在后台逐步巩固,形成双重保险

持续学习场景:真正的考验

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模拟真实世界的持续学习协议:

  1. 在领域A(如医学文献)预训练
  2. 依次在领域B(法律)、C(金融)上在线学习
  3. 测试在A、B、C上的性能保持

结果令人振奋:

  • Transformer:学习B后,A的性能下降62%;学习C后,A下降78%,B下降71%
  • Titans:A的性能下降控制在35%以内
  • HOPE:A的性能仅下降12%,且在学习新领域后,旧领域知识能自发恢复部分性能

这验证了Nested Learning的核心承诺:让AI像人脑一样,在获取新知的同时,稳固旧识

深入技术细节:公式背后的直觉

对于想深入理解的技术读者,这里解析几个关键公式。我会跳过复杂推导,聚焦为什么这样设计

公式1:反向传播的联想记忆视角

原始反向传播:

W_{t+1} = W_t - η∇L(W_t; x_{t+1})

Nested Learning重构:

W_{t+1} = argmin_W <W·x_t, u_t> + (1/2η)||W-W_t||²

其中u_t = ∇_{y_t}L(W_t; x_t)是局部惊讶信号(Local Surprise Signal)。

直觉:反向传播不是在盲目调整权重,而是在学习”什么输入导致多大惊讶”的映射关系。这类似于大脑中的预测误差信号:当现实与预期不符时,惊讶度驱动学习。

公式2:动量项的嵌套优化

传统动量:

m_{t+1} = αm_t - η∇L(W_t)

Nested Learning视角:

m_{t+1} = argmin_m -<m, ∇L(W_t)> + η||m-m_t||²

直觉:动量不是简单的历史梯度平均,而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模块,在压缩梯度序列的模式。这解释了为什么动量能加速收敛——它记住了”梯度变化的规律”。

FAQ:你可能想问这些问题

Q1:Nested Learning会增加计算成本吗?

A: surprisingly,不会显著增加。虽然理论上有更多优化层次,但每个层次的更新频率不同。高频模块参数量小,低频模块更新次数少,总体计算量增加约15-20%,但换来了数倍的学习效率提升。在1.3B模型上,训练时间仅比Transformer++增加18%。

Q2:这能和现有的LoRA、Adapter等高效微调方法结合吗?

A:完全可以,而且是强强联合。Nested Learning解决的是动态持续学习问题,而LoRA解决的是静态适配效率问题。团队正在探索”Nested LoRA”,让适配器本身也具备多层更新频率,初步结果显示参数效率可再提升30%。

Q3:对硬件有什么特殊要求?

A:CMS的多频更新需要精细的内存管理。建议使用支持异步计算的现代GPU(如H100),其Tensor Memory Accelerator功能可高效处理不同频率的参数更新。在消费级GPU上运行需要将低频模块的更新批次缩小。

Q4:这种方法有理论保证吗?

A:论文在附录中提供了收敛性证明泛化误差界。关键洞见是:将传统单级优化的收敛分析扩展到多级,每层有自己的Lipschitz常数和学习率调度。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高度吻合。

Q5:为什么叫”HOPE”?有什么寓意?

A:HOPE全称是Hybrid Optimized Plasticity Ensemble(混合优化可塑性集成)。这个名字也寄托了作者的愿景——为AI持续学习领域带来希望,破解困扰学界多年的灾难性遗忘难题。

实践指南:如何在你的项目中应用

虽然官方代码尚未发布(论文承诺NeurIPS公开后上传GitHub),但我们可以基于论文描述,提前规划应用路径:

步骤1:评估你的场景是否需要Nested Learning

适合场景:

  • ✅ 需要在线学习新数据流(如新闻推荐、金融舆情分析)
  • ✅ 上下文长度超过32K token
  • ✅ 不能承受全量微调的计算成本
  • ✅ 需要在多任务间保持性能平衡

不适合场景:

  • ❌ 静态数据集上的单次训练
  • ❌ 上下文极短(<1K)的任务
  • ❌ 对训练速度要求极高,不能容忍15%的额外开销

步骤2:架构改造思路

如果你在使用Transformer,可以渐进式引入Nested Learning思想:

  1. 替换优化器:将Adam换成Deep Momentum Gradient Descent

    # 伪代码示例
    optimizer = DeepMomentumGD(
        lr=1e-4,
        memory_layers=2,  # 动量记忆深度
        update_freq={'low': 1000, 'high': 1}  # 分层更新频率
    )
    
  2. 植入CMS模块:将单个前馈网络改为多级串联

    # 原Transformer
    x = attention(x)
    x = feedforward(x)
    
    # 嵌套版本
    x = attention(x)
    for freq in [1, 100, 10000]:  # 三级频率
        x = cms_block(x, update_every=freq)
    
  3. 启用自修改机制:在Titans架构基础上,添加元优化器

    class SelfModifyingModule:
        def __init__(self):
            self.memory_updater = HOPEOptimizer()  # 学习如何更新记忆
            
        def forward(self, x, memory):
            # 正常前向
            output = process(x, memory)
            # 自修改:根据效果调整更新规则
            self.memory_updater.update_rules(loss)
            return output
    

步骤3:调参建议

根据论文附录的经验法则:

  • 频率分配:高频:中频:低频的更新周期建议为 1:100:10000
  • 学习率:外层慢速模块的学习率应比内层小10-100倍
  • 动量深度:2-3层的动量MLP性价比最高,超过4层收益递减
  • 记忆容量:每级CMS的参数量应随频率降低而增加(慢模块存储更多知识)

局限性与未来方向

诚实地讲,Nested Learning并非万能灵药。论文在附录中坦率讨论了当前局限:

  1. 内存占用:多级存储需要更多显存,1.3B模型需要约24GB GPU内存( vs Transformer的18GB)
  2. 超参数敏感性:频率配比需要根据任务细致调整,目前还没有自动化方法
  3. 理论复杂度:多级优化的数学分析比单级复杂,调试难度较高
  4. 硬件依赖:充分发挥性能需要异步计算架构支持

未来研究路线图

  • 短期:开源HOPE代码,提供PyTorch/TensorFlow封装
  • 中期:探索Nested Learning在扩散模型、强化学习中的应用
  • 长期:构建完全自组织的AI系统,实现类似人类睡眠的”离线巩固”机制

对行业的深远影响

Nested Learning的意义远超技术本身,它代表了一种思维范式的转变

对研究者:提醒我们重新思考深度学习的”深度”含义。堆叠更多层不等于更深层次的智能,多层次优化才是。

对工程师:提供了一套可落地的持续学习方案,让AI系统告别”训练-部署-遗忘”的循环。

对产品经理:解锁了真正个性化AI助手的可能——每个用户的数据都能持续塑造模型,而不需要昂贵的单独微调。

对AI伦理:自修改能力带来新挑战。如果AI能改变自己的学习规则,我们如何确保其目标与人类保持一致?这是论文在附录中特别强调的社会影响议题。

结语:走向持续学习的AI

回顾Nested Learning的核心价值,它用三个简单却强大的思想,撼动了深度学习十年的固有认知:

  1. 统一视角:架构即优化,优化即记忆
  2. 连续频谱:记忆不是非黑即白,而是多时间尺度的彩虹
  3. 自指能力:最高级的学习,是学习如何学习本身

HOPE架构的实验结果证明,这条路走得通。虽然从研究到普及需要时间,但有一点是确定的:AI的持续学习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

作为从业者,我建议你密切关注这项技术的进展。当官方代码发布后,不妨在一个小项目上试运行。哪怕只是替换优化器这一步,你也能直观感受到多级优化带来的收敛稳定性提升。

技术的进步,往往始于一个看似简单的视角转换。Nested Learning就是这样一个转换——它让我们看到,深度学习并非”深在层数”,而是”深在层次”。这种深度,正是通往真正智能的钥匙。


参考文献
[1] Behrouz, A., Razaviyayn, M., Zhong, P., & Mirrokni, V. (2025). Nested Learning: The Illusion of Deep Learning Architectures. NeurIPS 2025.
[2] Miras, J., et al. (2025). It’s all connected: A journey through test-time memorization, attentional bias, retention, and online optimization. arXiv preprint.
[3] Vaswani, A., et al. (2017).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. NIPS.
[4] Schmidhuber, J. (1992). Learning to control fast-weight memories: An alternative to recurrent nets. Neural Computation.
[5] Behrouz, A., Zhong, P., & Mirrokni, V. (2024). Titans: Learning to memorize at test time. arXiv preprin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