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AGI 只是起点,ASI 才是终极目标。”
——阿里云 CEO 吴泳铭,云栖大会开场演讲

一年一度的 云栖大会,向来是观察国内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方向的风向标。
今年,阿里云 CEO 吴泳铭的开场,就直接扔出了一个“长线炸弹”:“AGI 只是起点,ASI 才是终极目标。”

这句话,几乎瞬间把现场的氛围拉到了“未来科幻片”的现场。但如果我们冷静拆解,会发现他讲的不只是未来幻想,而是阿里云在 AI 战略上的一次 全盘声明

本文将从技术、产业、用户三个角度,带你读懂这场演讲的深意:


一、为什么说 AGI 只是起点?

很多朋友第一反应可能是:

“等等,AGI(通用人工智能)不是已经够科幻了吗?怎么还只是起点?”

我们先用最简单的比喻来理解:

  • AGI 就像会读书写字的孩子,懂很多知识,也能举一反三。
  • ASI(超级人工智能) 则像真正的成年人——不仅能学习,还能自我反思、自我改进,甚至做出比人类更快、更优的决策。

吴泳铭提出的“三阶段进化路径”,其实就是从 “聪明 → 会做事 → 会进化” 的完整演化过程。


二、AI 的三阶段进化路线

1. 智能涌现(Emergence)

这是当前大模型所处的阶段。特点是:

  • 能够生成语言、代码、图像
  • 会回答问题、写论文、写代码
  • 缺少“后果感知”:模型说错了话,也不会知道哪里错

用户常见问题:

  • “为什么 ChatGPT 有时候一本正经胡说八道?”
    因为它停留在“模式识别”阶段,只会复读概率最高的结果,没有真实世界的反馈机制。

2. 自主行动(Autonomous Action)

吴泳铭特别强调,这一阶段的关键是:

  • Tool Use(会用工具)
  • Coding(会写代码)
  • Agent(能自我调度)

问题在于:

  • 模型能调用工具,但不会判断工具是否合适
  • 模型能写代码,但缺乏“执行后果”的感知

比如,一个 AI Agent 可以调用搜索引擎获取数据,但它不会思考:“这些数据可靠么?会不会误导我的决策?”

这就是为什么很多 Agent 平台(比如 AutoGPT、LangChain agent)虽然热闹,但真正落地却“一言难尽”。

吴泳铭有一句话点到了核心:

“未来,自然语言就是 AI 时代的源代码。”

要让自然语言真的成为“源代码”,AI 必须具备:

  1. 自我调试(Debugging)
  2. 任务分解与规划
  3. 动态调整工具调用

3. 自我迭代(Self-Iteration)

这是从 AGI → ASI 的关键跨越。

吴泳铭的定义是:

“连接原始数据 + 自主学习。”

换句话说,AI 不再依赖人类“喂饭”,而是自己感知世界、自己训练自己。

  • 现在的大模型训练:人类先清洗好数据 → 模型学习 → 人类再微调
  • 真正的 ASI:AI 直接面对原始世界的混乱数据,并通过 试错+反馈 完成自我优化

举个例子:
如果 AI 可以直接接入汽车的所有传感器数据,它就能自己研发出下一代汽车设计,而不需要人类工程师开 100 次头脑风暴。


三、从 AGI 到 ASI:本质区别

特征 AGI ASI
数据来源 人类整理后的数据 原始数据,实时感知
学习方式 依赖人类监督 自主学习,自我反馈
能力边界 模拟人类智能 超越人类智能
典型应用 写作、编程、问答 工程设计、医学诊断、组织管理

可以看到,AGI 是人类经验的搬运工,ASI 是自我进化的创新者

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担心:

  • 医生、工程师、产品经理会不会被替代?
  • 当 AI 会自我修正规则时,人类还有没有必要性?

四、阿里云的战略布局:AI 操作系统 + Token 电网

吴泳铭的另一个高能观点是:

“阿里云在按操作系统的方式做 AI。”

这意味着:

  • OpenAI、Anthropic 还在强调“模型智能”
  • 阿里已经在规划 “系统调度 + 电网级布局”

具体来说:

  1. 超级 AI 云:像操作系统一样调度模型、算力和工具

  2. Token 是未来的电

    • 现在我们在讨论 token 成本、推理速度
    • 阿里已经在考虑如何构建 “token 电网”
    • 在未来,每个 AI Agent 的生存,就像人类依赖电一样,依赖 token

类比图:

人类社会 AI 时代
工资 Token 配额
电网 算力网络
IDE/工具 AI Runtime

未来,可能每个人都会有几十个 Agent,在后台 24 小时为你工作,而它们的“食物”就是 token


五、技术与产业挑战

工程难题

  • 工具选择困难:Agent 调用工具却不知道哪个最好
  • 缺少因果感知:执行任务没有“后果意识”

数据与反馈问题

  • 没有真实代价 → 模型无法迭代
  • 缺少原始数据接入 → AI 永远停留在沙盒

Token 成本与算力

  • Token 作为“电力”资源,需要建立高效的调度系统
  • 算力如何像电网一样被分配,是新的系统工程

六、未来展望:两类 AI 产品

吴泳铭提到,现在的 AI 产品大致分为两类:

  1. 人类经验的搬运自动化

    • 比如写总结、写报告、自动化客服
    • 本质上是“更快的复读机”
  2. AI 自己写规则、修正流程的系统

    • 能自主学习、持续优化
    • 真正具备“破局力”

真正能改变游戏规则的,是第二类。


七、FAQ 常见问题解答

Q1:为什么阿里云要强调 ASI,而不是停留在 AGI?
A1:因为 AGI 更多是“人类经验自动化”,竞争壁垒不高;而 ASI 才是“自我进化的系统”,能形成长期优势。

Q2:自然语言为什么会成为“AI 时代的源代码”?
A2:因为未来的编程不是写死的指令,而是用人类语言描述目标,AI 自己生成实现路径。

Q3:普通开发者会被淘汰吗?
A3:不会立刻被淘汰,但角色会从“代码工人”变成“AI 教练”,负责定义目标、监督执行。

Q4:Token 电网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?
A4:就像电费一样,未来你可能需要为每个 Agent 的运行支付 Token 成本,这将成为新的基础设施。


八、结语:面对 ASI 时代,我们该怎么办?

回顾吴泳铭的演讲,可以得出三个启示:

  1. AGI 并不是终点,而是一个中间站
  2. ASI 的关键在于自我迭代,这需要系统级的设计与反馈机制
  3. 未来的竞争不在模型大小,而在系统架构与资源调度

作为开发者、产品经理、甚至普通用户,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 “AI 会不会替代我”,而是:

  • 我能不能利用 AI 来重构流程?
  • 我能不能让 AI 自己学会改进?
  • 我如何在“AI Runtime”中找到自己的角色?

未来已经在眼前,问题是:你准备好和 ASI 共生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