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 1 Mb 到单碱基:Genos 如何把“超长人类基因组”变成人人可用的云端模型
——一篇写给工程师、生信人、产品经理的落地笔记
“
一句话先答:Genos 用 MoE+RoPE+分阶段训练,把 1.2 B/10 B 参数的 Transformer 塞进 1 Mb 上下文窗口,单碱基精度下跑完增强子识别、突变热点、RNA-seq 模拟和文本-基因组问答四件套;代码、权重、API 全部 MIT 开源,DCS 云给 1 B token 免费额度,今天就能跑起来。
”
本文要回答的 7 个关键问题
-
Genos 到底能干什么? -
为什么非要 1 Mb 上下文? -
模型架构里哪些模块真正值得抄作业? -
训练数据怎么洗、怎么分段、怎么防“灾难性遗忘”? -
推理时如何 3 行代码拿到 embedding、突变效应或 RNA-seq 曲线? -
已有 benchmark 上 Genos 把 SOTA 提升了多少? -
我想落地,需要准备多少 GPU、多少钱、多少数据?
1 能力速览:一张表看懂 Genos-1.2 B vs 10 B
| 场景 | 输入长度 | 1.2 B 表现 | 10 B 表现 | 备注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增强子判别 | 8 Kbp | AUC 0.747 | 0.753 | 与 Evo2-40 B 打平 |
| ClinVar 致病变异 | 8 Kbp | 0.691 | 0.933 | 比 GeneRator-3 B 高 21 % |
| 突变热点 | 128 Kbp | 0.987 | 0.991 | 越长越准 |
| RNA-seq 预测 | 32 Kbp | Pearson 0.93 | 0.94+ | 已开源微调脚本 |
| 文本-基因组问答 | 1 Kbp DNA + 文本 | 96.9 % Acc | 97.2 % Acc | 搭 4 B 中文 LLM |
2 为什么 1 Mb 上下文是“质变”?
核心问题:8 K、32 K 不够吗?
答:人类增强子-启动子平均距离 50–100 K,免疫球蛋白重链位点跨度 1 Mb;短窗口会把“远端调控”拦腰截断,导致假阴性。Genos 把 1 Mb 做成原生上下文,而不是滑动窗口拼接,因此一次前向就能捕获“增强子→启动子→染色质环”整条通路。
反思:我们早期用 32 K 窗口做 HIV 整合位点预测,把 3 ‘LTR 和下游 CTCF 位点切开,结果模型把“开放”判成“封闭”。Genos 的 1 Mb 直接解决这种“断章取义”问题。
3 架构拆解:可复现的 5 个关键设计
核心问题:哪些模块能直接搬到我的模型?
-
MoE-8-Expert-Top2
每 token 只激活 2/8 专家,参数量 10 B→实际 2.87 B,推理延迟与 3 B dense 持平。
场景:在 32 G 显存的 A100 上可跑 256 K 上下文 batch=1。 -
RoPE base=50 M
把旋转位置编码的基频拉到 5 000 万,1 M 位置依然唯一可辨。
抄作业:改一行rope_theta=5e7即可,在 021 平台已验证 2 M 长度不崩溃。 -
GQA + FlashAttention
16 组 Q 共享 8 组 KV,显存占用再降 35 %;FlashAttention 内核把 O(n²) 变成 O(n)。
场景:128 K 输入,显存从 42 G→27 G。 -
五维并行
Tensor + Pipeline + Context + Data + Expert,256 卡训练 10 B 模型,MFU 52 %。
反思:Expert Parallelism 最怕负载不均,我们加aux-loss=1e-3+Z-loss=1e-3,专家利用率方差从 18 %→4 %。 -
渐进式长度课程
先 192 bp→32 K→131 K→1 M 四阶段升温,每阶段用 cosine decay 回炉,避免“学完长的忘短的”。
场景:自己训模型可把 8 K 数据循环 2 epoch 再切 32 K,效果等价。
4 数据管道:636 个 T2T 基因组如何变成 4 000 B token
核心问题:公开数据足够吗?
答:HPRC r2 (231)、HGSVC (65)、CEPH (111) + GRCh38/CHM13 双参考,共 636 套“端到端”无空缺组装。先按 N50 切 8 K/32 K/131 K/1 M 四档,过滤掉离基因 >5 Kbp 的片段(预训练阶段),CPT 阶段再取消过滤,让模型见足“垃圾 DNA”——这一步把 segmental duplication、转座子、微卫星全部喂回去,突变热点 AUC 直接涨 4 个点。
代码级细节(伪代码,已开源):
for seq in genome:
for length in [8e3, 32e3, 131e3, 1e6]:
chunks = sliding_window(seq, length, overlap=length//2)
if stage == "pretrain" and distance_to_nearest_gene(chunk) > 5120:
continue
tokens = one_hot_tokenize(chunk) # {A,T,C,G,N,<EOD>}
yield tokens
5 推理实战:3 行代码跑完“突变效应判别”
核心问题:我不想训练,只想用。
最小可运行示例(huggingface 已上传):
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Tokenizer, AutoModel
tok = AutoTokenizer.from_pretrained("BGI-HangzhouAI/Genos-1.2B")
model = AutoModel.from_pretrained("BGI-HangzhouAI/Genos-1.2B", trust_remote_code=True)
dna = "CCTCCAGGCTGGCGCTT" # 突变后序列
inputs = tok(dna, return_tensors="pt", max_length=1024, truncation=True)
emb = model(**inputs).last_hidden_state.mean(dim=1) # [1,1024]
logits = classifier(emb) # 你的下游 MLP
场景:临床报告自动写作,把 1 Kbp 突变区段喂入,0.2 s 返回“可能致病”概率。
6 案例 1:RNA-seq 曲线生成——从 DNA 32 K 窗口到单碱基表达
核心问题:DNA 序列→RNA 丰度,真能一一对应?
做法:用 667 组 ENCODE/GTEx 样本,32 K 窗口、16 K stride,平均信号做 teacher。网络头:3 层 1D-CNN + Softplus,损失 MSE。
结果:GM12878 全基因组 Pearson 0.933,基因区 0.927;自然杀伤细胞略低,也在 0.90 以上。图 3 的 32 K 视窗里,RPL36C2 外显子峰几乎与实验曲线重合。
反思:别把 ChIP-seq 当 silver standard,RNA-seq 才是功能“真钱”。Genos 用 32 K 就能复现 93 % 相关,说明序列里已编码大部分转录调控信息,我们以前老想着“加更多组学”,其实先让模型看足长度更划算。
7 案例 2:文本-基因组问答——把突变翻译成“人话”
核心问题:医生不会看 VCF,怎么办?
做法:DNA 序列 1 Kbp + KEGG 通路文本 → 多模态拼接 → LoRA 微调 Qwen3-4B,冻结 Genos。
结果:37 类疾病,Genos-1.2 B + Qwen3-4B 准确率 96.9 %,Macro-F1 93.2 %;把 Genos 换成 NT-2.5 B,准确率掉到 86.5 %。
场景:遗传咨询门诊,输入患者突变,模型返回
“该突变导致 LRRK2 激酶活性增强,下游激活凋亡通路,与帕金森病高度相关。”
医生秒懂,节省 20 分钟文献检索。
8 性能横评:数字说话
(以下全部为原文 benchmark,未增未减)
| Task | Input | Genos-10B | Evo2-40B | GeneRator-3B | 提升 |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demo_coding_vs_intergenomic | 600 bp | 0.9914 | 0.9824 | 0.9855 | +0.9 % |
| human_enhancers_cohn | 200 bp | 0.8552 | 0.7733 | 0.8181 | +8.2 % |
| variant_pathogenic_clinvar | 8 K | 0.9326 | 0.9167 | 0.7206 | +21 % |
| CPC_hotspot_128K | 128 K | 0.9911 | — | 0.9620 | +2.9 % |
反思:Evo2-40B 参数是 Genos-10B 的 4 倍,却在人类增强子任务落后 8 个点,说明**“人类-centric”数据+MoE 长上下文**比“跨物种堆参数”更划算。
9 部署清单:钱、卡、时间
| 规模 | 最低 GPU | 显存占用 | 推理延迟* | 训练成本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1.2 B | RTX 4090 24 G | 18 G | 0.2 s/8 K | 已开源权重,0 元 |
| 10 B | A100 40 G × 1 | 35 G | 0.6 s/8 K | 256 A100 × 30 天 ≈ 150 万美元 |
| 云端 | DCS 免费额度 | — | 1 s/1 Mb | 前 1 B token 免费 |
*batch=1,FP16,FlashAttention 打开。
10 落地路线图:从 0 到生产
-
PoC 阶段
-
用 1.2 B 权重 + 下游 MLP,跑通公司自有变异数据,目标 AUC>0.9。 -
耗时:1 周,1 张 4090。
-
-
微调阶段
-
冻结 Genos,只训分类头;或加 LoRA 秩=32。 -
数据量:≥5 K 标注突变即可看到 3-5 % AUC 提升。
-
-
全量微调
-
10 B 模型 + 256 卡,Context 128 K,预算 100-150 万美元。 -
仅建议有>100 K 高质量标注时再考虑。
-
-
产品集成
-
走 DCS 云 API,免运维;或 Docker 私有化,镜像 7 GB。 -
加缓存层:相同 1 Mb 片段只算一次,显存换内存,延迟再降 40 %。
-
11 作者反思:三个踩坑故事
-
“专家门”:第一次忘了加 Z-loss,路由 logits 爆炸,loss=NaN;后来 1e-3 小系数就稳住。 -
“数据洁癖”:预训练把重复序列全扔掉,结果突变热点 AUC 只有 0.94;CPT 阶段加回去,涨到 0.99——垃圾 DNA 不垃圾。 -
“长度傲慢”:原以为 32 K 足够,直到看见免疫球蛋白 1 Mb 位点,模型把 VDJ 重组信号劈成两半,漏检 12 % 的 off-target。把上下文一口气拉到 1 Mb,比任何后处理都有效。
12 实用摘要 / 一页速览
-
Genos-1.2 B/10 B 开源,MIT 协议, Hugging Face 直接 from_pretrained。 -
1 Mb 原生上下文,单碱基精度,支持 embedding、生成、微调三模式。 -
增强子、ClinVar、突变热点、RNA-seq 四项 benchmark 全面领先。 -
云端前 1 B token 免费,Docker 一行 docker run -p 8080:8080 bgi-hangzhou/genos即可。 -
私有数据微调:冻结 backbone+LoRA,5 K 样本就能涨点。
FAQ
-
Q:我没有 GPU,能玩吗?
A:DCS 云给 1 B token 免费额度,网页上传 FASTA 即可返回结果。 -
Q:1 Mb 序列上传太慢怎么办?
A:先用samtools faidx切目标区段,或调用/subsequenceAPI,只传 1-2 K 突变区也能跑致病性打分。 -
Q:想加小鼠数据可以吗?
A:目前权重只支持人类,官方路线图说 2026Q1 发布“跨物种”版本。 -
Q:商业收费吗?
A:模型权重 MIT,随便商用;云 API 超出免费额度后 0.8 美元/1 M token。 -
Q:为什么有时 10 B 比 1.2 B 慢 3 倍?
A:10 B 激活 2.87 B,计算量确实大;开batch_size>1并用 GQA 缓存 KV,可降到 1.5 倍。 -
Q:训练数据包含中国人吗?
A:HPRC+HGSVC 含汉族、藏族、维吾尔等 36 个中国人群,占总量 25 %。 -
Q:能预测甲基化吗?
A:当前版本没加 CpG 标签,但 embedding 里已能抽出甲基化信号,下游加 2 层 MLP 即可。
图片来源:BGI 官网
One-page Summary
Genos gives you a 1.2 B/10 B MoE Transformer that natively swallows 1 Mb of human DNA at single-base resolution, beats SOTA on enhancer, ClinVar and mutation-hotspot benchmarks, and ships with MIT-licensed weights + free cloud tokens. Three lines of Python get you embeddings; LoRA fine-tune your own variant classifier in a weekend. No local GPU? Run it on DCS Cloud today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