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命令行里的 AI 变成日常聊天的样子——AionUi 深度体验与上手指南
“我不想天天蹲在终端里敲命令,却也不想失去 Gemini 的强大能力。”如果你正这么想,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写的。
1. 为什么有人愿意把 CLI 换成 GUI?
1.1 命令行的四个常见痛点
痛点 | 日常场景 | 结果 |
---|---|---|
文件管理全靠 @ 命令 |
每次都得手打路径 | 易输错,效率低 |
对话一关就消失 | 第二天想继续昨天的思路 | 全得重来 |
纯文字界面 | 代码/表格混在输出里 | 阅读体验差 |
单线程对话 | 想并行跑两个任务 | 只能排队 |
1.2 把“痛点”翻译成一句话
“能不能让 AI 用起来像微信聊天一样简单,又不牺牲专业功能?”
AionUi 的回答是:可以。
2. 初见 AionUi:它到底长什么样?
动图里可以看到:
-
左侧是会话列表,像微信的聊天列表; -
中间是消息流,支持代码块折叠、表格渲染; -
右侧是文件树,点一下就能把代码塞进对话; -
顶部工具栏可以切换 API 密钥、代理设置。
一句话总结:把终端命令翻译成鼠标点击,把输出结果排版成易读的消息卡片。
3. 核心功能拆解:三个维度讲清楚
3.1 聊天体验升级
-
多会话:同时开 3 个对话,分别做“需求梳理、代码 review、文档撰写”,互不干扰。 -
历史留存:本地 SQLite 自动保存,换电脑也能导出备份。 -
消息控件:代码块右上角有“复制、折叠、在新标签打开”按钮,告别鼠标拖拽选中。
3.2 文件与项目管理
功能 | 操作路径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
可视化文件树 | 右侧栏点击文件夹图标 | 快速选源码文件 |
拖拽上传 | 直接把 .zip 拖到聊天窗口 | 临时给 AI 一份日志 |
差异视图 | 文件变更后自动生成 diff | 审阅 AI 生成的补丁 |
3.3 开发者工作流
-
函数调用:完整对接 Gemini API,支持 generateContent
和countTokens
。 -
富文本渲染:Markdown、Mermaid 流程图、LaTeX 公式都能渲染。 -
一键配置 API:设置面板里粘贴 key → 点击 Test → 立即生效,无配置文件。
4. 快速开始:30 分钟跑起来的完整步骤
以下步骤已在 macOS 14、Windows 11、Ubuntu 22.04 实测通过。遇到异常可到文末 FAQ 搜索关键词。
4.1 下载安装包
平台 | 文件 | 一键下载 |
---|---|---|
macOS Apple Silicon | AionUi-v1.0.0-mac-arm64.dmg | 点击下载 |
Windows x64 | AionUi-v1.0.0-win-x64.exe | 点击下载 |
其他平台 | 见发布页 | 全部版本 |
4.2 系统要求检查清单
-
Node.js ≥ 16( node -v
查看) -
npm ≥ 8( npm -v
查看) -
Google Gemini API 密钥:获取地址
4.3 从源码启动(适合想二次开发的同学)
# 1. 克隆仓库
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office-sec/AionUi.git
cd AionUi
# 2. 安装依赖
npm install
# 3. 配置 API 密钥
# 打开应用 → Settings → 粘贴 key → Save
# 4. 启动
npm start
4.4 打包自己平台的安装包
目标系统 | 命令 |
---|---|
macOS Apple Silicon | npm run build-mac --arch=arm64 |
macOS Intel | npm run build-mac --arch=x64 |
Windows | npm run build-win |
一键打全部 | npm run build |
5. 技术栈与项目结构
用一句话记住:
Electron 负责“像原生 App”,React 负责“像现代网页”,Gemini CLI Core 负责“像强大 AI”。
5.1 技术栈速览
层级 | 选型 | 版本 |
---|---|---|
桌面框架 | Electron | 37.2.0 |
前端框架 | React | 19.1.0 |
UI 组件 | Arco Design Web React | 最新 |
样式方案 | UnoCSS | 原子类即写即用 |
构建工具 | Webpack + TypeScript | 类型安全 |
5.2 项目结构图
AionUI/
├── src/
│ ├── adapter/ # 把不同 AI 输出统一成消息卡片
│ ├── agent/gemini/ # 对接 Gemini 官方 SDK
│ ├── renderer/components/ # React 组件,如 ChatBubble、FileTree
│ └── worker/ # 负责长耗时任务的子进程
├── public/ # 图标、托盘图标等静态资源
└── package.json # 依赖与脚本
如果你想改 UI 颜色,直接去
renderer/components
里找对应.tsx
文件即可。
6. 典型使用场景
6.1 代码开发
-
场景:review 同事 PR,AI 提示第 78 行有 NPE 风险。 -
操作:把 diff 文件拖进聊天 → 输入“检查空指针” → AI 返回修改建议 → 一键 Apply 生成 patch。
6.2 文档编写
-
场景:需要给新模块写 README。 -
操作:把源码根目录拖进来 → “请根据代码结构生成文档” → 得到 Markdown,直接复制到 docs/
。
6.3 数据分析
-
场景:CSV 日志 50 MB,想快速知道异常分布。 -
操作:上传文件 → “统计 status=500 的时段” → AI 输出表格 + 可视化建议。
7. 配置详解
7.1 API 配置(三种方式)
-
Gemini API Key:适合个人,5 分钟搞定。 -
Vertex AI:企业已有 GCP 账号时选它,支持配额管理。 -
个人 OAuth:不想把 key 写死在配置文件里,用 OAuth 刷新令牌。
7.2 代理配置
-
支持 HTTP/HTTPS 代理,填完地址点 Test Connection 立即验证。 -
在公司内网或教育网场景下尤其有用。
8. 未来路线图:官方畅想的“通用智能体平台”
以下内容来自官方 README,原汁原味呈现。
8.1 现在在哪
AionUi 1.0 聚焦一件事:把 Gemini CLI 搬进图形界面,解决文件管理、聊天记录、并行会话三大痛点。
8.2 要去哪里
阶段 | 目标 | 用户价值 |
---|---|---|
多智能体生态 | 集成浏览器自动化、终端、脚本等智能体 | 不用为每个智能体学一套 UI |
灵活 LLM 绑定 | Gemini、Claude、GPT 想换就换 | 按任务选模型,不折腾 |
人人可用 | 聊天界面统一所有复杂任务 | 非程序员也会用 AI |
一句话总结:让 AI 像自来水一样拧开即用。
9. 常见疑问 FAQ
收集自早期用户群,按提问频率排序。
9.1 安装相关
Q1:npm install 卡在 node-gyp?
A:先确认 Python 3 和 VS Build Tools 已安装,再执行 npm config set msvs_version 2022
。
Q2:macOS 提示“无法验证开发者”?
A:系统设置 → 隐私与安全 → 允许“任何来源”或右键→打开→仍要打开。
9.2 使用相关
Q3:能接自己的 OpenAI API 吗?
A:目前仅官方支持 Gemini,后续版本会开放 adapter 层,可自行 PR 对接。
Q4:聊天记录保存在哪?
A:
-
macOS ~/Library/Application Support/AionUI/conversations.db
-
Windows %APPDATA%\AionUI\conversations.db
-
Linux ~/.config/AionUI/conversations.db
Q5:文件上传后会不会泄露?
A:文件仅保存在本地临时目录,应用关闭即清理,不上传云端。
9.3 开发相关
Q6:想改热键?
A:打开 src/renderer/hooks/useHotkey.ts
,按 React Hotkeys 文档加一行即可。
Q7:如何调试主进程?
A:npm run electron:debug
,VS Code 里 attach 到 9229 端口。
10. 许可证与贡献方式
-
许可证:Apache-2.0,商用、闭源二次开发均可,只需保留版权声明。 -
贡献流程:Fork → 功能分支 → PR → Review → Merge,Issue 区已贴好模板,直接填空即可。
11. 一句话总结
AionUi 不是把 AI “变厉害”,而是把“使用 AI 的门槛”降到和回微信一样低。
如果你已经拥有 Gemini API 密钥,今天就能在 30 分钟内体验到:
-
多会话并行 -
文件拖拽即聊 -
历史记录永不丢
剩下的,就让 AI 帮你把活干完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