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点图标 高效码农

AI重塑商业新纪元:解码搜索与购物的颠覆性变革

AI如何重塑商业?从搜索到购物的全方位变革

当我们谈论AI对商业的影响时,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谷歌——这个靠搜索广告撑起庞大商业帝国的巨头,在ChatGPT、Perplexity等AI工具兴起后,真的会被“颠覆”吗?其实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样。更重要的是,AI不只是改变搜索,它正在悄悄重塑我们购物的每一个环节,从超市结账时顺手拿的巧克力,到需要花几个月研究的婚房购买,都可能因为AI而变得不同。

谷歌真的危险了吗?或许,但并非你想的那样

互联网最赚钱的商业模式其实很简单:在有“购买意图”的搜索上投放广告。比如你搜“铯原子有多少质子”,谷歌一分钱赚不到;但如果你搜“最佳网球拍”,它就能通过广告盈利。这种差异定义了整个搜索经济——有些搜索只是出于好奇,有些则直接指向“我要花钱”。这也是为什么谷歌能成为市值2万亿美元的公司,而以知识查询为主的维基百科只能是非营利组织。

有人说,就算谷歌失去95%的搜索量,只要保住那些能赚钱的查询(大多和商业相关),收入依然能增长。但问题是,这些高价值的商业搜索会不会流向AI平台?

2025年5月,苹果高管Eddy Cue在司法部的反垄断庭审中提到,Safari的搜索量出现了二十多年来的首次下降。消息一出,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股价单日下跌近8%,市值蒸发超过1500亿美元——仅仅因为“搜索量可能流向AI”的暗示。但再看谷歌后来的财报,包括搜索在内的收入反而在增长。这说明,至少现在,谷歌流失的可能只是那些“低价值”查询。

AI正在先“吃掉”那些低商业化的查询——也就是那些没有购买意图、纯信息性的内容。比如你问“铯原子有多少质子”,AI直接给出答案,谷歌虽然失去了这个查询,但没损失钱。真正的关键是,当AI开始取代“最佳X产品推荐”这类带有明确购买意图的搜索时,才会触动核心利益。这种变化一定会来,但不同类型的商业行为,受AI的影响程度天差地别:有些会被AI彻底改变,有些几乎不受影响,还有些会成为新创公司的机会。

什么是“商业”?AI在其中能做些什么?

要理解AI对商业的影响,我们可以先把购物分成五类,按“决策复杂度”从低到高排序。不同类型的购物,AI能发挥的作用完全不同。

1. 冲动购买:看到就想买,AI难插手但能“推一把”

例子:超市收银台的巧克力、TikTok上刷到的搞笑T恤。
特点:你事先没想过要买,也不会做任何研究,看到的瞬间就决定买了。

AI在这类购物中能做的不多——毕竟冲动购买的核心是“瞬间决策”,不需要研究或咨询。但AI可以让“推送”更精准:比如你刚看完一条母亲节礼物的短视频,马上就收到刻有母亲名字的蜡烛广告。现在,这种个性化图片定制已经能低成本大规模实现,让广告更能抓住你的注意力。

2. 日常必需品:习惯成自然,AI能帮你“自动管”

例子: groceries、狗粮、洗衣液、纸尿裤。
特点:你通常有固定喜欢的品牌和型号,第一次买可能会简单看看,之后基本“顺手就买”,更看重方便和性价比。

对于这类购物,AI当“研究员”意义不大——毕竟你早就认准了牌子。但在“采购”环节,AI能帮上大忙:比如你常买的洗衣液,AI可以监控价格,当低于你设定的阈值(比如比平时便宜20%),而且根据你的使用习惯判断“再过两周可能就用完了”,就自动帮你下单。

其实现在已经有类似工具了,比如camelcamelcamel,能在亚马逊上帮你盯着商品价格,降价时提醒你。未来的AI可能会更进一步:不仅跨平台比价,还能直接替你完成购买,甚至根据你的库存自动补货。

AI在日常必需品购物中的作用

3. 生活方式类购买:想买但不急需,AI能当“筛选员”

例子:高端护肤品、名牌包、家居装饰。
特点:不是必需品,但你“想要”;会做些研究,比如上网搜评价、对比款式,但不会太复杂。

这类购物最需要的是“筛选”——市场上选项太多,逐个研究太费时间。这时AI可以当你的“专属筛选员”:比如你想买一个适合自己的名牌包,AI会根据你的过往购物偏好(比如你总买简约风格)、身材(比如小个子适合小号包)、甚至肤色(哪种颜色更衬你),从一堆选项里挑出最适合的,还会告诉你“为什么这个最配你”。

现在已经有类似的早期工具,比如Plush,能帮你搜索女性时尚单品。未来这类工具会更强大,能跨更多平台、分析更细致的需求。

AI在生活方式类购买中的作用

4. 功能性购买:贵且常用,AI能当“顾问”

例子:通勤自行车、家具、笔记本电脑、手机。
特点:价格不低,而且要天天用,可能用好几年;需要做不少研究,甚至会去实体店看、咨询懂行的人。

对于这类购物,你可能愿意相信AI推荐的产品,但更希望能和“专家”深入聊聊。比如你想买沙发,AI不仅能推荐几款,还能像家具顾问一样和你视频通话:“你家客厅多大?有没有小孩或宠物?喜欢坐硬一点还是软一点的?” 然后根据你的回答调整建议。

现在有些品牌官网已经有类似服务,但只限于自家产品。未来可能会出现“跨品牌AI顾问”——比如专门研究沙发的AI,熟悉所有品牌的款式、材质、耐用性,甚至能记住你家的装修风格,下次推荐椅子时会自动匹配。

5. 人生重大购买:花大钱且影响深远,AI能当“向导”

例子:房子、婚礼、大学教育。
特点:一辈子可能就几次,价格极高,意义重大;会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研究,会咨询专家,还会亲自体验(比如看房、试驾、参观大学)。

没人会完全让AI决定买哪套房或选哪所大学,但AI可以当“全程向导”:帮你整理初始选项(比如符合你预算和通勤需求的房源)、分析优缺点(比如这套房的学区排名、未来升值潜力)、甚至帮你审核合同(现在已经有人用Claude这类AI标记投资条款了)。

还有一类“ aspirational购买”( aspirational消费)值得一提:就是你梦想着“升职后买”或“攒几年钱买”的东西,比如奢侈品包、跑车、度假屋。这类购物的决策过程因人而异,但AI可能帮你精准锁定心仪的型号,或者跟踪价格和库存,等你准备好时第一时间通知你。

一张表看懂不同购物类型与AI的关系

购物类型 例子 决策复杂度 AI能做什么?
冲动购买 收银台巧克力、搞笑T恤 极低 优化广告推送,制作个性化营销内容,提高“看到就想买”的概率
日常必需品 狗粮、洗衣液 监控价格、自动补货,根据使用习惯预判需求
生活方式类购买 名牌包、高端护肤品 筛选选项,结合个人偏好(身材、风格等)推荐最适合的产品
功能性购买 沙发、笔记本电脑 作为跨品牌“顾问”,深入了解需求后推荐产品,甚至通过通话解答细节问题
人生重大购买 房子、婚礼、大学 极高 作为“向导”,整理选项、分析优缺点、协助审核合同,但最终决策仍由人把控

互联网如何改变了购物?AI时代又会怎样?

其实AI不是第一个改变购物的技术——互联网已经重塑过一次购物行为了。比如:

  • 以前买衣服要去实体店试,现在可以网购,还能看几百条评价;
  • 以前买家电要听售货员介绍,现在可以自己查参数、比价格。

AI会在这个基础上走得更远。如果说互联网让“信息获取更方便”,AI则能“处理信息并直接提供解决方案”。比如:

  • 互联网让你能搜到100款 blender的评价,AI则能帮你从这100款里挑出“最适合打冰沙、噪音小、适合小户型”的那一款;
  • 互联网让你能比较10个学区房的价格,AI则能帮你算“首付多少、月供多少、未来5年学区排名可能如何变化”。
互联网与AI对购物的影响对比

亚马逊和Shopify为什么不怕AI?

提到商业平台,除了谷歌,亚马逊和Shopify也常被讨论。它们会不会被AI颠覆?反而可能更稳——因为它们离“下单”更近。

亚马逊拥有完整的商业链条:从商品搜索、物流配送,到用户评价、复购数据,甚至还有Prime会员体系(数亿用户)。虽然AI可能分流一部分搜索,但亚马逊本身就是“商业搜索引擎”,用户直接在上面搜东西买,AI再厉害,最终下单可能还是在亚马逊。

Shopify则扎根商家端:帮品牌建网站、管库存、处理支付。现在它还通过Shop Pay和Shop App接触消费者,慢慢形成“消费者端入口”。不管用户是从谷歌还是ChatGPT开始搜,只要最终买的是Shopify上的品牌,它就不受影响。

当然,谷歌也不是坐以待毙。它有庞大的用户基础、技术能力,还有谷歌支付(Google Pay)这样的工具。未来可能会推出“AI+价格监控”的购物APP,直接和亚马逊、Shopify竞争。

AI要真正改变商业,还需要哪些突破?

AI现在还只是“聪明的总结者”,离能独立完成购物决策的“商业代理”还有距离。要实现突破,必须解决这四个问题:

1. 更可靠的数据:AI需要“真实的反馈”

AI的能力首先受限于数据,而不是计算能力。现在很多产品评价要么杂乱无章,要么被商家刷单刷好评,要么极端好评和极端差评各占一半,没什么参考价值。

理想情况下,如果你想找“最好的blender”,AI应该能买齐所有款,在你家厨房(可能配合家用机器人)测试一周,看哪款打冰沙最快、噪音最小,然后把其他的退掉。但现在的AI只能总结网上的信息,没法从一堆“水分评价”里提炼出真话。

2. 统一的接口:AI要能“跨平台操作”

要从“推荐”走到“直接下单”,AI必须能顺畅对接所有零售平台。比如:

  • 实时获取准确信息:这款产品现在多少钱?有货吗?
  • 直接操作:把商品加入购物车,甚至用你的账号结账。

现在不同平台的接口不统一,AI很难做到“一站式操作”。未来需要一套通用标准,让AI能像人一样在各个平台上“逛”和“买”。

3. 身份和记忆:AI要“懂你”,还要“记变化”

好的AI代理应该记住你的偏好:比如你买机票愿意多花钱选靠窗位,但买日用品只挑便宜的;你总退棉质毛衣(可能对材质敏感),但从没退过羊毛的。

更重要的是,它要能适应你的变化:比如你以前买家具只看价格,有了孩子后更看重安全性。这种“动态记忆”需要AI能持续学习你的新习惯,而不是停留在“过去的你”。

4. 嵌入式数据采集:AI要“主动学”

最好的AI体验应该在购物过程中“悄悄学习”。比如:

  • 你在某个商品页面停留了5分钟,AI可能会问:“是不是对尺寸有疑问?我可以帮你查具体长宽高。”
  • 你上次买的洗发水用完了,AI下次打开时会问:“这款用着还好吗?需要再买一瓶,还是试试类似的?”

这些“即时反馈”能让AI更懂你,推荐也更准。

在这些基础没打好之前,AI还只能做“信息总结”。但变化会很快,尤其是中间三类购物(日常必需品、生活方式类、功能性购买),可能会最先被AI彻底改变。

关于AI与商业的常见问题

1. AI会让我们的购物更贵还是更便宜?

短期内可能不一定,但长期看会更“合理”。AI能帮你找到性价比最高的选项,还能监控价格波动,避免买贵;对商家来说,AI能精准找到目标客户,减少无效营销成本,可能会把省下来的钱让给消费者。

2. 以后买东西是不是都不用自己选了?

不会。决策越重要(比如买房、买车),人越倾向于自己把控;但简单的、重复的购物(比如买洗衣液),可能会完全交给AI。

3. 小品牌会不会被AI挤垮?

反而可能有机会。以前小品牌很难让消费者看到,但AI能根据用户的“小众需求”推荐合适的小品牌(比如“适合敏感肌的小众面霜”),而不是只推大牌。

4. AI推荐的商品,质量有保障吗?

现在不一定,因为很多评价不可靠。但等“更可靠的数据”问题解决后,AI能基于真实使用体验推荐,质量会更有保障。

5. 亚马逊和谷歌,谁在AI时代更占优势?

各有侧重。亚马逊离“下单”更近,用户粘性强;谷歌则掌握着大量用户的“初始搜索意图”。最终可能是“AI代理帮用户在谷歌上搜,然后去亚马逊下单”,两者都有饭吃。

AI对商业的改变,不是“颠覆谁”这么简单,而是让购物更贴合每个人的需求——该省时间的地方省时间,该花心思的地方帮你理清思路。不管是超市里的一块巧克力,还是人生中的第一套房,未来的购物体验,可能都会因为AI而变得更“懂你”。

退出移动版